- · 《北方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北方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北方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北方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北方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北方音乐》刊物宗旨[05/29]
全国规模最大、剧场群密度最高!亚洲演艺之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7月31日,全国唯一的演艺主题夜市开市,同步启动了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集聚区建设。两个月前,以文化广场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同时恢复演出为标志,上海演艺大世界在因疫情停摆126天
7月31日,全国唯一的演艺主题夜市开市,同步启动了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集聚区建设。两个月前,以文化广场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同时恢复演出为标志,上海演艺大世界在因疫情停摆126天后再度启幕亮灯,亚洲演艺之都重启引擎。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力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过程中,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来看文汇报的报道↓
▲全新制作的音乐剧《春之觉醒》今年7月回归演艺大世界。(文化广场供图)
演艺大世界自2018年11月获得命名以来,就是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核心所在。根据2018年4月印发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上海要力争实现年均演出四万场次的目标,2019年,演艺大世界全年演出场次超1.9万场,同时,借助以演艺大世界为原点向全城的激发力和辐射力,全市去年演出场次已超过3.8万场,同比增长近三成。
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力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过程中,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
多样生态链满足观演需求,
更有助于形成稳定产业金字塔
演艺大世界是一个以黄浦区人民广场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黄浦区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演艺集聚和产业发展区,其地理位置与上海的黄金商圈紧密交叉。除了演出场次之外,还有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振奋:演艺大世界范围内正常运营的剧场达到22个,演艺新空间38个,是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
以集中的剧场群落来带动整个演艺之都的建设,放眼国际知名的文化大都市,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伦敦西区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剧场超过40家,纽约百老汇的情形也是类似。
原因何在?规模与密度首先就意味着可观的产业集聚效应。商业离不开集聚效应,演艺同样如此。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演艺大世界渐成规模,筑巢引凤态势愈发强劲,一批名家纷纷携项目进驻。比如戏剧导演田沁鑫担任中国大戏院艺术总监、戏剧导演陈薪伊把艺术创作基地安在了演艺大世界、九次格莱美奖得主温顿·马沙利斯驻场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等,看中的都是1+1=N的效应。
更重要的是,除了规模和密度之外,人们还从中看到了演艺空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演艺大世界的22座剧场,从面积上看大小不一:上海大剧院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有大中小三个剧场,长江剧场建筑面积3055平方米、包含两个小剧场,文化广场则在建筑之外还自带草坪;从定位上看各不相同:上海大剧院是综合性剧场,文化广场以音乐剧为主打,中国大戏院是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长江剧场则成为戏曲人探索创新的实验场……
如果再把眼光投向浦江两岸,会发现演艺大世界所激活的,正是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所必需的多样演艺生态链。在城市各处,还有以奉贤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青浦虹桥百老汇剧场群等为重点的郊区剧场群,徐汇滨江剧场群,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静安现代戏剧谷剧场群,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四川北路剧场群和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等演艺生态圈正在崛起、呼之欲出;除了专业剧场之外,更有几十个演艺新空间在虹桥、外滩、新天地等中心城区的商业地带多点开花,专注于以互动为特色的中小型节目,成为专业剧场的有益补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非常认可多样生态链对于演艺之都建设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消费者多样的观演需求,更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产业金字塔。正如托举起纽约百老汇剧场的,是500多家散落在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中小演出场所一样,支撑一座演艺之都的剧目孵化、驻场演出和人才培养功能,需要大量中小型的演出空间来共同承担。在7月底上海大世界的首场夜市上,韩国小剧场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宣布将成为大世界首部长档期驻演的音乐剧,制作人表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演出空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剧场,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搭建“码头”打造“源头”
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
对标国际演艺中心城市,人们会发现,硬件设施是物理载体,丰富优质的演出剧目,以及在此基础上展现出的文化影响力和原创力,才是一座城市能否成为演艺之都的关键。对于上海来说,如何吸引和创作一大批与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高度契合、体现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的舞台作品,是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应有之义。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网址: http://www.bfylzz.cn/zonghexinwen/2020/082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