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宋代江浙语音研究的浓墨重彩一笔评宋代江浙诗(2)

来源:北方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处东南大地的江浙语音研究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领域。江浙地区的语音在现代主要是吴方言语音,又有江淮官话及若干小方言或方言岛的分布。作为现

地处东南大地的江浙语音研究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领域。江浙地区的语音在现代主要是吴方言语音,又有江淮官话及若干小方言或方言岛的分布。作为现代汉语的一支非常独特的大型方言,遍布于江浙大地的吴方言它从何而来?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就记录了许多属于今江浙地区的吴、越方言词。20世纪初,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4](P14-41)据之确立“吴扬越”一系方言。由此看来,吴音之立,其来尚矣!其后,颜之推说的“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1](P473),陆法言说的“吴楚则时伤轻浅”[5]等等,应当都是指的吴语地区方言语音,既“轻”且“柔”,真正的吴侬软语,绵绵邈远啊!漫漫二千余年之中,究竟有多少因缘际会、历多少风云变幻,留下了多少今古传奇,又有几人能知、何人能晓?正如李纲诗《戏为吴语》所言“莫问侬家作底愁,细思今古事悠悠”[6](P)。江浙地区语音如何发展、吴语究竟在历史上有何表现?无疑是现代语音史与方音史饶有趣味而又颇具挑战性的一大课题。

方言学家普查现代吴语诸点进行历史比较,揭示音系中的历史层次,拟测原始吴方言、南部吴语等假说。音韵学家则另辟蹊径,发掘历史语音文献展开考察,近者如一百年前的苏州话(15)参见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往前则元代松江音(16)参见鲁国尧《〈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方言》,刊于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第107~134页。,再往前,直至宋代韵书中某些吴音特点(17)参见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9~291页;刘晓南《毛氏父子吴音补正》,《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江浙地区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区文人诗词的某些特殊用韵(18)参见裴宰奭《宋代绍兴词人用韵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张令吾《北宋张耒古体诗用韵考》,《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胡运飙《吴文英张炎等南宋浙江词人用韵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魏慧斌《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等的揭示,这一篇一篇讨论具体语音问题论文的成功刊发,有效地将江浙语音历史的研究推进到约八百年前的宋代,犹如点点早梅引新春、涓涓细流入大海,预示着宋代江浙地区语音全面揭示的全新局面即将到来。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钱毅教授的新著《宋代江浙诗韵研究》(19)参见钱毅《宋代江浙诗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下简称“钱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行。作为江浙文人诗歌用韵的论著,钱著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运用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的新二重证据法,以宋代江浙文人诗歌用韵作为研究对象,索隐钩沉,潜心考索,发掘新材料,揭示新现象,经过多层面古今语音特征的比较、论证,实现了对八百年前宋代江浙语音的全方位描写,无疑成为全面揭示宋代江浙地区语音的韵部系统及其特征的首部专著,填补了宋代语音史以及方音史的一个空白。

钱著从《全宋诗》及其补编中穷尽搜集宋代江浙诗人1999家,诗作首,韵段个,首次将宋代江浙地区所有文人的传世诗歌一网打尽,数据之庞大堪称海量,浩乎宏哉!又广泛查阅宋代笔记小说、宋人文集、诗话词话等等上百种文献,爬罗剔抉,索隐钩沉,搜寻宋人有关江浙地区语音的零散记述,调查这些宋人亲闻亲见的方言散记,好一似时空穿越,堪与现代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相比美,形成宋代江浙语音的又一强力证据,有力地配合并支持诗歌用韵中方音特征的论证。比如,江浙诗人有较多“支鱼通押”的韵段,它们是吴音特点吗?钱著核查宋人的笔记语料,列举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吴地谚语“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及“鸡寒上距,鸭寒下嘴”[7](P25),俞琰《书斋夜话》的“吴音余为奚,徐为齐”[8](P23)等材料,与诗歌中的混押互相印证,则“支鱼”相混断为吴音特征即可定谳。

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归纳、对比、求证,钱著得出如下几个重要观点。

一、宋代江浙地区诗人用韵与宋代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在礼部韵系的幌子之下,实际使用通语十八部韵系,再一次确证宋代通语音系是通行于各方言区的通用音系。确认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这个韵系可在各方言区通行无碍,即可断定它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之语音,其语音系统是时代的代表音系。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网址: http://www.bfylzz.cn/qikandaodu/2021/0507/697.html



上一篇:段玉裁的古音体系及其对方音的态度
下一篇:没有了

北方音乐投稿 | 北方音乐编辑部| 北方音乐版面费 | 北方音乐论文发表 | 北方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方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