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北方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北方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北方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北方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北方音乐》刊物宗旨[05/29]
段玉裁的古音体系及其对方音的态度(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续表1 今韵古分十七部古音十七部每部对应的《广韵》韵目十八队十五鎋十五灰十四贿二十废十七薛第十六部二十陌五支四纸五真二十一麦二十二昔十三佳
续表1 今韵古分十七部古音十七部每部对应的《广韵》韵目十八队十五鎋十五灰十四贿二十废十七薛第十六部二十陌五支四纸五真二十一麦二十二昔十三佳十二蟹十五卦二十三锡第十七部七歌三十三哿三十八箇八戈三十四果三十九过九麻三十五马四十禡
表1讲的是上古音韵部与《广韵》韵部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段氏右边栏中正好是《广韵》206韵,不多不少。所以从表面看来,就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广韵》某某韵属于并且只属于古音某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古音韵部与《广韵》韵部的对应关系并非如此整齐规则,顾炎武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就是因为他揭示了这种不规则现象,从而作出了在语言学史上和方法论意义上都值得纪念的离析唐韵的壮举。相应地,作为“顾氏古音学总结”〔1〕的《古音表》(《音学五书》的主要部分)中出现了不少“某韵半”的说法,即《广韵》一韵分属古音两部(甚至三部),这些韵目在《古音表》中可以出现两次(甚或三次),如第二支部有“支半”,第六歌部也有“支半”,第六歌部有“麻半”,第三鱼部也有“麻半”。其后的江永亦然(只是改顾氏“某韵半”为“分某韵”),如“平声第七部”有“韵目七歌、八戈、分九麻、分五支”,“平声第二部”中也有“分五支”,而“平声第三部”中亦含“分九麻”。
但段玉裁却独出心裁,自成体格:不法先贤,可谓空前;异于来者,堪称绝后。由于其后学“清代古音学的巨星”〔1〕江有诰也是效法顾炎武与江永的范式(用“某韵半”),所以王力先生对段玉裁进行了批评:
关于古韵和唐韵的对应,江有诰比段氏分得更细,也较合于实际情况。所谓“半”,所谓“三分之一”,正是个约数,但是这样分析就显得比较细致了。例如之部,段氏但举之咍,江氏加灰尤三分之一;……鱼部段氏举鱼虞模,江氏只举鱼模,而加虞麻之半,……阳部段氏只举阳唐,江氏加庚半……这些都以江氏所定为较洽当。〔1〕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王力先生是从韵表醒目与否的角度来批评段氏的话,自有其道理,但若真的认为段氏分析欠细,就未免欠妥,因为段氏的表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中对“某韵半”的字都以“△”标注古本音,且每部后边都有“古本音”一栏,其中所谓“某韵半”的被离析之韵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韵字,如第一部之咍就有“訧、丘”等尤韵字;与此相似,在表二“古十七部谐声表”中每部的谐声偏旁同样包含“某韵半”的辖字,如第一部就有“尤、丘、久、友”等尤韵系字。可见,段玉裁尽管在表1“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中未对“某韵半”加以充分展示,但他在处理《诗经》韵字与谐声系统的具体操作中,确实是遵循贯彻着离析唐韵的原则,而且可以说绝无违迕之处。那么段氏因何独独在韵表中标新立异呢?王力先生在讲解该表时说:“乍看起来,这个表似乎有漏洞。第一部应该有尤韵字,如‘牛谋’等;第四部应该有虞韵字,如‘驹隅’等;第五部应该有麻韵字,如‘家华’等……其实这不是漏洞,因为段氏认为这些字是转音,而不是古本音。”〔1〕我们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段玉裁在“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后的“古十七部本音说”条目下说得很明白:“玉裁保残守阙,分别古音为十七部,凡一字而古今异部,以古音为本音,以今音为音转。如‘尤’读怡,‘牛’读疑,‘丘’读欺,必在第一部,而不在第三部者,古本音也;今音在十八尤者,音转也。举此可以隅反矣。”〔12〕从段氏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古本音”“音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尤”读怡,是古本音,属于第一部,这就是它在上古音系统中的音韵地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能;而所谓“音转”入于十八尤,则是后世的语音流变,那是今音(《广韵》音系)的范畴。“古本音”与“音转”是一对相反相成的范畴,没有“本”无所谓“转”,同理,之所以称之为“本音”,也正是因为它在后世发生了“音转”,所谓“古本音”是从上古语音系统着眼,而谈“音转”则是从“时有古今”引起了“音有转移”的角度来审视。所以段氏“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中没有充分展示“某韵半”的具体归属并非如王力先生所说,“因为段氏认为这些字是转音,而不是古本音”〔1〕。正好相反,那些所谓“音转”在上古音系统中恰恰就是“古本音”。那段氏如此处理的道理何在呢?我们认为,答案只能从段氏自己的古音思想与严整的古音体系中去寻找。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网址: http://www.bfylzz.cn/qikandaodu/2021/0507/696.html
上一篇:李渔古体诗用韵研究
下一篇:宋代江浙语音研究的浓墨重彩一笔评宋代江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