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北方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北方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北方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北方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北方音乐》刊物宗旨[05/29]
段玉裁的古音体系及其对方音的态度(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3)今音。在满足前面两条原则的前提下,段氏也注意到了各韵在今音系统中的亲疏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音值(指今音系统中)的关注。 当然,这三
(3)今音。在满足前面两条原则的前提下,段氏也注意到了各韵在今音系统中的亲疏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音值(指今音系统中)的关注。
当然,这三条原则并非鼎足而立,其重要性是依次降低的。若从优选论的角度讲,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明确的等级序列(arbitrary rank order)〔14~15〕,那就是:
古音体系今音
可以看出,“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是段氏同质性理想化古音体系的重要反映和显现。
三、段氏同质性理想化的语音体系可能会导致古音体系的某些缺陷
段氏古音学内容广博、思虑缜密,建立了严整的古音体系,但段氏功也在此,过也在此。段氏古音体系的缺陷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韵类关系古今无变——过于理想化的语音体系
段玉裁古音十七部的确立确实是古音学体系上的巨大进步与完善,为后世的古音研究创立了可以据依的部类模式,经受住了时代和历史的考验。不过,遗憾的是,这一完善的体系却因段氏的过度推衍而走向了极端。毋庸置疑,古音十七部所反映的十七部相互之间及其内部所含《广韵》各韵之间的关系在上古音体系中是正确的,但若将这种关系无节制地推衍到今音(《广韵》音系)系统中,却是不妥当的。段氏第十二部“真先”的搭配就是他进行这种错误推衍的集中体现。他明明说的是“凡一字而古今异部,以古音为本音,以今音为音转”〔12〕(《古十七部本音说》),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将十四部中居于山摄“大本营”的先韵字标注古本音(以先韵字读同山摄为古音),而将十二部与真搭配的先韵字后世在音值上向山摄字的趋近说成是后者向前者的转变。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就是段氏认定了真先的搭配是古今无变的,后世尽管有变转,但它们的关系仍较他韵为近(当然这也是他正变理论的需要,见上文)。为了维护真先搭配格局的超时空的稳固性(即维护古音十七部的韵类格局的超时空性),他不承认上古与真相配的先韵字后世向山摄趋近的事实(坚持虽变而不出其类),于是采取了相反的说法(第七、八两部的情况同此)。
2.在今音中寻求古音音值——根基不牢的“正变”理论
应该说,段氏的正变理论是欠科学的,他坚持“古音韵至谐”,认为“古有正而无变”,即在段氏正变搭配的体系中,正音音值是古今无变的,后世的分韵是变音对正音的偏离,但这种偏离音变只能是变而不出其类。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认识的主导作用,才导致了他对真、先二韵在语音史上关系的错误指认。
同样,段玉裁至死搞不明白的支脂之三分也主要是导源于他的正音古今不变的看法。他虽然依据《诗经》押韵和谐声材料将支脂之一分为三,但这三个韵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即音值有何不同,他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他认定了古音多敛,有正而无变,而支脂之三韵都是三等韵,都是正音(都有敛的特性),这就更增加了区分的难度。当然,这也与清代古音学家据以研究古音的参照系统的狭隘性有关,如以审音著名的一代宗师江永对“等”的解释就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了这种局限性。江氏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16〕李荣先生说:“要了解江永的真意,先得问他对‘等’的解释是从哪里来的?说穿了非常简明易晓。江永的话大概是根据当时所谓官话,就是18世纪前期的北京话说的。”〔17〕徐通锵先生认为:“这种标准无法解释方言之间的差异,也与模的*o、东的*u的洪细有矛盾,”江永的“论断与一些南方方言的语音特点显然是矛盾的,其中最明显的是‘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的说法。根据现代吴方言和闽方言提供的线索,四等韵的元音低于三等韵”,可见这种说法“经不起方言事实的检验,我们不必把它奉为万古不变的教条”〔18〕。
既然如此,段玉裁的古敛今侈说也就失去了得以存在的根据,而且段氏的“古有正而无变”(即各部正音古今音值不发生改变)违反了音随时而变的观点。王力先生说:“语言是发展的。先秦古韵,经过两千多年的多次演变,决不能直到今天还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古读。应该承认,决大多数的先秦古韵音值到今天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乃至面目全非。”〔19〕正如李荣先生对江永“等”的界说的寻踪一样,我们也不禁要问,段氏对各韵敛侈的认定所依据的语音背景是什么?不难看出,其依据即参照系同江永一样,依然是“北京语音那一路音系”〔17〕。这自然就遮蔽了他的眼光。因为北方系方言的演变较快,只据此研究古音是不行的,沿江一带的方言提供的信息对探求古韵音值也远远不够。但清儒的目光却局限于此,又加之他们各部正音音值古今不变的错误观念,所以段氏不会想到支、脂、之三部中竟会有主元音不是i.-i而是舌位较低的其他元音。高本汉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指引下,用方言系统地构拟古音,特别是东南方言与域外对音时,不无骄傲地说:“关于支韵,福州话替我们揭破了这个谜。……就是说支纸真韵的大多数字,韵母是-ie”〔20〕。这就打破了段玉裁“古有正而无变”的神话。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网址: http://www.bfylzz.cn/qikandaodu/2021/0507/696.html
上一篇:李渔古体诗用韵研究
下一篇:宋代江浙语音研究的浓墨重彩一笔评宋代江浙诗